遂昌县应村村
遂昌县应村乡应村村位于遂昌西北部,离县城三十五公里,位于钱塘江上游,有农户264户, 819人,先后获得五星党支部、文明村、小康村、信用村等荣誉称号,近年来,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帮助下,积极创建新农村示范村。 通过村庄整治、新农村、示范村建设,彻底改变了农村的“脏、乱、差”局面,使之”村美、户富、水清、山秀”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。
应村乡
应村乡位于遂昌县西北部,驻地应村,距县城40公里,距浙赣线50公里。东邻新路湾镇,西南连金竹镇、三仁乡、大柘镇,西毗高坪乡,北接龙游县,东北与北界镇相邻。总面积83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317公顷,林地7920公顷,平均海拔355米。
乡情简介
现辖15个行政村(原17个行政村,2003年原张家、周家、白岩三村合并为高棠村),79个自然村,108个村民小组,2663户,8463人。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021万元:其中工业产值3603万元,农业产值2418万元;农民人均收入2672元。
2010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988万元,其中工业产值8278万元,其中毛竹加工业产值达5630万元,占全乡工业总产值的68%,农业产值3710万元。高山蔬菜1918亩。农民人均收入6175元。应村乡是全县竹林面积最大的乡镇,竹林面积4.3万亩,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33%,人均竹林5亩,到目前全乡总立竹量达570万株,年原竹采伐量达72万支,竹产业已成为应村乡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。
发展历史
县境行政区划自唐始有记载,称乡、里。应村现有地域在明洪武十四年(1381)属桃源乡十一都;民国十七年推行村里制,应村分属内桃源、外桃源二区,民国二十三年,推行保甲制,称第二区桃溪乡,至1949年一直沿称桃溪乡;1950年里高乡的里村、洋溪、双溪口、梭溪乡的小金竹、北界乡的白水、上坪、周村等7个村划入后,分设应村、白水两乡;1956年撤销白水乡,将白水乡的南塘、东源、西山头3个村仍划归应村乡,白水乡的其他村仍划归北界乡;1958年11月称建设公社应村生产大队,1959年2月称新路湾公社应村管理区,1961年7月称应村公社,1983年11月称应村乡,1992年梭溪乡的汀溪、张家、周家、白岩、定村、田铺等6村划入,为现今地域。
所辖行政村是:洋溪村 小金竹村 周家村 双溪口村 白岩村 里村村 东源村 西山头村 半岭村 天师玄村 花峦村 应村村 定村村 张家村 田铺村 汀溪村 南塘村 。
经济发展
应村乡农业主产稻谷、豆麦、薯类、油菜籽。
主要特产有木材、毛竹、竹笋、油茶、香菇等,境内工业主要有遂昌县东源纸业有限公司、遂昌开泰造纸厂、应村造纸厂、金田寺浮选厂、山珍笋厂等大小工业企业138家。
随着2000年应村电站建设以来,应村乡服务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,现全乡有个体、私营服务企业100余家,涉及餐饮、商品零售、机电修理、美容理发、汽车维修等行业,从业人数300余人。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6021万元:其中工业产值3603万元,农业产值2418万元;农民人均收入2672元。
北宋嘉v八年(1603年),遂昌文人龚原(今云峰镇马头人,遂昌县第一位进士,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,官至工部、兵部侍郎)在应村妙精院(寺庙名)的法堂之西设院讲学,是为遂昌县最早的书院。
现应村乡中心小学,有教师三十二人,具小教中级职称6人,初级26人。现在校生有12个班级,474人,另有幼儿班一个,30余人,2004年投资174万元建造学生宿舍和餐厅。2003年初中部并入北界中学。 其它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