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年为人修秤的应师傅:不想让修秤的技术这么快消失
手工木秤,而今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小商品,在老辈人的记忆里,那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。现在手工秤也为数不多了,菜市场上到处是电子秤、台秤等。而那些懂得修秤的师傅,也日益减少,在海岛玉环县,有一位叫应顺利师傅,四十年来,他一直守着这门手艺,为海岛渔村需要的人上门服务。他说,修秤很累很脏,而且赚的钱不多,他坚持的目的只是不想让修秤的技术这么快消失。
6月27日,笔者在干江镇栈头渔业码头上看见,应师傅正在那里替渔民修理木秤,只见
他用小锤子等工具卸下上下二枚介刀,换上同样尺寸、同样大小的二枚,换上耐磨的进口尼龙单丝秤砣绳,秤杆上打上蜡油,半个小时,一杆手工木秤准确无误地修理完毕。
应师傅说,在日常交易中,虽然电子秤代替了手工木秤,但对在风里来浪里去的渔船来说,手工木秤比较实用,它不受左右摇摆、前后颠簸环境的限制,也不受恶劣天气和咸水腐蚀等影响,而电子秤则承受不了这些;只不过手工木秤在买卖中使用频繁,介刀易磨损,只要修一修,又照常使用,这种秤在每艘渔船上都有一二杆。
据悉,应顺利师傅是金华人,如今恰是花甲之年,18岁时开始拜师求艺,20岁就挑着修理工具来到玉环,一住就是四十年。
这四十年里,他上高山、下渔村,几乎踏遍了每一个乡村,每一个角落。
“以前栈头还未通公路,我就得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,翻山越岭来到这里,沿路修理,沿途住宿,一出家门就得好些天 ;现在可好了,我骑着自行车到处走,今天在这里修后,准备坐船渡海到鸡山岛,也住上几天,替那里的渔民校正手工木秤”应师傅说。
据介绍,以前人们都使用这种简单的手工秤,也叫杆秤。杆秤的制作过程很复杂,手艺也不简单。从截木、搓绳开始,到做成一杆好秤,中间要经过十几道繁琐的环节,而好的制秤师能凭一家秘技独占鳌头。
制秤第一关是搓麻绳,接着刨木,浸杆,定位,打秤花等。制秤时,先将取好的木材刨成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,然后放入烧碱水中作颜色处理,当木材颜色从黄转黑时,取出晾干,开始细作。大致步骤为装钮、校秤(打下记号、注明刻度)、分格、钉秤花。最早的秤花用紫铜浇制,而后改成水银和锡混合。
制秤的木材是用进口红木、花梨木、铜炒(昆田木)等硬木做成,硬木的好处是吸水性小,避免秤杆变形。
2000年以后,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,计量部门规定固定摊贩一律改用电子秤,这给传统的手工秤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。随着电子秤价格的逐渐下降和其实用性较强,手工秤悄然从历史舞台上引退。如今,除了农村一些人家里还留有以前的杆秤外,市场上已经看不到手工秤的存在了。
在修秤过程中,我也碰上个别做生意的人,拿秤过来让我维修的时候,暗中提示多给点钱,让我在秤上做一下手脚,以达到赚钱的目的,我坚决不答应。应师傅说,修秤的人如果心不正,不讲公平、公道,那市场就乱了,消费者也要受到损失,修秤要先修正自己的良心。
说到以后,应师傅有点感慨,他说,年轻人都嫌累嫌脏,不愿意学习修秤技术,现在我还一直坚持着,能做多久就做多久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