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宝时与义庄应加登撰稿
应宝时(1821-1890),字敏斋,芝英人,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举人,精通英语,为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应宝时任上海道台江苏省布政使,布政司使事(相当管财务的副市长)时,薪金较高,因此有“宝时当布政,月薪银一称”之说。宝时就拿这些薪金疏浚太湖、吴松江水道,兴修水利,发展水运等公益事业;任上海道台(市长)时,商界向他送去6000两银子为“茶金”,在盛情难却之下,收下3000两,应宝时就拿这些银两买下两艘渡轮,作为杭州至萧山义渡之用,从而解决了用木船过渡又慢又险的难题。应宝时还十分重视教育,在上海开办龙门书院,培养人才,主张富国强兵,兴办现代工业,令各府州县,立常平仓,劝疏钱谷,以惠平民。对外主张使用武力,抗拒外侮。卒赠内阁学士,感恩戴德的上海人民,在闹市区号名“应公仕路”纪念,建祠永祀。
应宝时为官不忘先贤乡梓,在杭州龙井村胡则墓地下侧修纪念胡公的“宋广福院”,出资重刻《龙川文集》;晚年倾其全部田产2400余亩,为全族所有,在本族创建义庄,以其租入,赡族中贫困户,其产业即由族中经理作为一族之公产。在本镇(四村),义庄街建有“义庄”楼房一座,总面积215平方米,坐北朝南,分前进三间计72平方米,后进三间计76平方米,中间天井、石板明堂计64平方米。既可储粮又可办公和储藏一切公物。并订有详细规章制度,及一套完整的经营方式方法。对本族应氏的鳏寡、孤独、贫困人按月二十日每人发放稻谷廿斤(官称)。此事受到清皇朝嘉奖,降旨敕建“乐善好施”石牌坊一座(文革中被拆除),土改时义庄田产分给无地少地农民,义庄不复存在,可应宝时的善行在本族人们的心中却千古流芳,传为佳话。
应宝时之子应德闳(1876-1919),光绪二十三年举人,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、马叙伦等共事,参加反清讨袁活动,首任江苏民政长(省长),中年而逝,年仅42岁。
应宝时之孙应式文,生于1916年,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,后任法律系教授,1948年去台湾,曾任东吴大学教授及台湾财政厅副厅长。1993年10月受大陆邀请来北京、复旦大学讲学。1996年,应式文在先祖先父爱国爱乡精神感召下,情系乡梓,资助10万多元,委托乡亲应显思在芝英族上筹建芝英应义庄基金会,芝英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资助基金会,远在上海的老革命应飞同志也为基金会赞助2000元,其夫人王一萍亦赞助2000元。
从而使应义庄基金会在济困扶贫、助残济残、奖学就读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。
来源:永康日报 2011-05-25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